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体育事业在基层的蓬勃发展。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支教工作,积极响应山西省体育局和教育厅《关于开展 2025 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的通知》(晋青体〔2025〕3号)的号召,精心组建了一支充满热情、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支教团队。
支教活动开展后,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们被分配到城关一小,城关二小和红军小学三所小学和永和二中一所初中。他们充分调研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永和二中,校园足球成为最受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每周固定的足球课时间,绿茵场上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传球、带球、射门等基础足球技巧。在一场场模拟比赛中,孩子们尽情奔跑,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沟通与信任,追逐着属于自己的足球梦想。
位于红军小学的支教团队,通过教授武术,为本地老师赋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家的教学能力。支教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武术基础理论、动作规范,到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全方位展开教学。不仅会帮助大家掌握太极拳等经典武术套路,还会分享互动式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我相信,当大家熟练掌握武术教学技能,一定能让更多学生爱上武术,强健体魄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城关一小支教团队立足学校体育特色,创新组建篮球训练社团。基于青少年体能发展规律,开发了"五指贴标法"运球矫正体系:通过手掌标识可视化教学,将复杂的运球手型分解为直观动作模块。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本校教师掌握篮球教学技能,从基础动作分解、训练方法设计到课程组织进行全方位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关一小体育支教团队在面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困境时,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团队中的部分支教同学,不仅承担起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还主动帮忙批改其他学科的作业。每天放学后,他们在办公室认真批改作业,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详细记录并告知相关老师,助力学生学习。
城关第二小学在夯实体育学科常规教学的同时,立足校本特色开发红色思政课程。针对学生课堂认知特点,创新推出"冲锋号精神传承"主题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通过历史纪录片影像解析、军用号角实物图谱观摩,多维度还原烽火岁月中冲锋号的战略价值,深化学生对军号庄严性与精神象征的认知。课程延伸设置"战地之声"创意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主题绘画《我心中的冲锋号》并附注致敬战士的感言,实现艺术创作与情感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共情能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各支教团队迅速行动起来,针对四月份即将举行的县运会,在各自学校开展学生选拔和训练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起跑时身体重心滞后,导致后蹬发力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步频提升与爆发力输出。典型案例如部分学生误将前脚掌快速触地等同于有效后蹬,这种"蹭地"跑法不仅降低推进效率,还因膝关节代偿发力存在运动损伤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支教老师们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运用慢动作分解示范,重点建立"躯干前倾-髋部前送-踝关节刚性支撑"的动作本体感觉;其次通过马克操(Mach drills)专项训练强化下肢蹬摆协调性,同步改善上肢摆臂节奏,结合正向激励强化正确动作定型。
太原理工大学的体育支教活动,是乡村体育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支教老师的不懈努力,乡村学生获得了更多接触体育、热爱体育的机会,为乡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共同努力下,乡村体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